我的第一份職涯,在十幾年的高科技領域中,就至少大轉彎地換了3次跑道。之後在家專心帶小孩幾年,然後再重返校園幾年,及至後來開始自行創業,從事諮商顧問的工作⋯⋯回頭想想,真的是多采多姿。而其中的酸甜苦辣,箇中滋味,老實說絕不是外人想像的那麼簡單。

下載全文
如無法下載 pdf 檔,請電郵 membership@tfghaa-nc.org
,我們會寄上全文。




【從軟體工程師到職涯諮詢師】  

被很多人敲碗要求分享我豐富的轉職經歷。

我的第一份職涯,在十幾年的高科技領域中,就至少大轉彎地換了3次跑道。之後在家專心帶小孩幾年,然後再重返校園幾年,及至後來開始自行創業,從事諮商顧問的工作⋯⋯回頭想想,真的是多采多姿。而其中的酸甜苦辣,箇中滋味,老實說絕不是外人想像的那麼簡單。我希望我的這些真實的人生經驗,可以給許多不同身分、不同人生階段及職場的人,帶來各自不同的啟發。

嚴格說起來,我的軟體工程師職涯是在台灣開始的,因為我拿到碩士之後直接回台灣,第一份工作是在竹科。兩年後因個人因素而搬遷至加州矽谷。

1998 到 2008,我在矽谷的思科(Cisco)總共十年。這十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擔任軟體工程師,主要是做網路系統設備的程式編碼,我在這個工作做了大概五年。

身為軟體工程師期間,我一直覺得自己跟其他那些真的熱愛這份工作的工程師不太一樣,雖然表現沒有問題,也和老闆同事處得很好,但我發現自己總是在盼望著放假。計劃每年休假要去哪裡旅遊,似乎變成了我最引頸期盼的事。然後每次休假一回來就又提不起勁。還不到30歲的我,應該不會這麼快就有職業倦怠了吧?我不禁捫心自問,我是不是不喜歡我的工作?我是否在工作上並沒有獲得我渴望的滿足感?那麼我真正的成就感是什麼呢?我要去哪裡找呢?

當時進入千禧年,新世紀開始的矽谷,許多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冒出來,到處都充滿著商機,矽谷前景一片大好。而思科(Cisco)這家每年以好幾倍速度在成長的新公司更是股市的長紅軍,所有的員工跟投資者都因此賺進了好幾桶金。

而 29 歲的我,正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未來 30 年的職涯。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再回頭看,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當時我身邊所有的人都安分在自己的工作上,或快樂地賺錢,我卻像心裡有個洞一樣,一直想像著我10年後,甚至20年之後會在哪裡?原來身為 INFJ (Introverted, Intuitive, Feeling, and Judging) 的我,對工作的期許是要發自內心的被熱情驅動,一個佔據人生這麼多時間所要做的事情,對我來說是必須能夠幫助我實現自我價值的。

每當我和同事一起去吃飯,聽他們高談闊論那些讓他們興奮的技術跟股市,我都興趣缺缺。我心中想的是,我沒辦法想像我到40歲甚至50歲時,還是一個每天坐在電腦前面寫程式的工程師。我很確定,我不想浪費我的生命從事一份我已經知道不會帶給我滿足感的工作。

於是我開始積極地搜尋公司內部其他的機會。因為思科(Cisco)是一個大企業,各式各樣的部門跟職務眾多。在我所身處的同一個事業單位裡面,跟我工作有相關性,我也比較熟悉的,立即想到可以申請轉換的就是技術行銷工程師(Technical Marketing Engineer)。雖然名稱上依然是工程師,但不用每天坐在電腦前面寫程式,除了在實驗室能夠架起整個系統之外,更多的是要去了解市場的需求,跟客戶及銷售端做技術簡報,教會他們關於產品內部的技術問題。可以更多的與人接觸,且能從不同的面向來學習新知,光是這兩點,就已經讓我從單調的程式設計師工作跨出了第一步。

和所負責的東西比較單一的軟體工程師相比,技術行銷工程師要看的範圍較廣,尤其我當時申請轉調的那一個單位並不是某個單一產品,而是整個技術線最上層的系統單位,是涵蓋十幾個產品的技術線。那個團隊裡面的每一個人,在公司內部都是名氣響噹噹、超級厲害的 architects,是那種令人要抬頭仰望、膜拜的等級。當時這個單位有職缺,申請的人非常多,擠破頭想要加入這個團隊。而我後來能夠雀屏中選(而且是所有申請者唯一的女性),我真的覺得很幸運。當時能進入這個團隊,是一種驕傲與光榮。我這個團隊的這些巨人同事們,在往後多年我的思科(Cisco)工作中,無論到哪裡去(尤其是從華人跟印度人眾多的軟體工程師部門,進入到行銷跟銷售以及接觸越來越上層的工作,環境馬上清一色全部都是白人,我經常都是唯一的亞洲人),只要提及他們的名字,別人就會對我刮目相看:「原來妳是他們的同事」,馬上受到尊敬的眼光。

32 歲那年,我終於脫離了七年的軟體工程師生涯,展開了新的一頁。

【一樣米養百樣人】

如果說技術行銷工程師的工作打開了我在職場上新的一扇門,那麼三年後當我轉換到銷售組織,它就完全打開了我的眼界,上升到另一個境界,是我整個職涯當中關鍵的轉捩點。

思科(Cisco)的全球銷售組織(Global Sales)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龐大的運轉機器。把思科(Cisco)一路帶向繁榮的 CEO 錢伯斯,他自己是 sales 出身,對於銷售跟業務,從前端到後端,從客戶銷售技巧到產品知識的掌握,都非常看重。

我在思科(Cisco)的10年,從技術部門的研發,到系統整合的行銷,到最後進入這個複雜的銷售組織,這一圈下來,我敢說公司放在銷售的心力跟資源是遠超過其他的。

我之所以會有這次的轉換,是因為在擔任技術行銷工程師的期間,除了實驗室及秀展之外,我們經常要跟銷售工程師做簡報、做訓練,把最新技術面的東西教給他們。尤其是我所在的團隊是系統技術的團隊(而非單一產品),我們跟這些在現場面對實際問題的銷售工程師關係非常緊密。那些銷售工程師雖然隸屬於銷售組織,仍然冠以工程師的職稱,因為他們也都是有技術背景的。但比起行銷,他們要揹業績,且要血淋淋地面對客戶各式各樣的要求跟刁難。

思科(Cisco)的銷售組織裡面有一個很大的部門是專門做銷售人才的職能培訓以及職涯晉升,我的第三份工作就是在這個部門下面,擔任職能培訓計劃的經理。

當時思科(Cisco)整個公司總共有 11 個技術線,所以我們的職能培訓計劃是按技術線來分的,總共有 11 個計劃,每一個計劃下都有上百個銷售工程師。而我所負責的那個技術線,也就是我從研發部門開始一路都一致專精的領域,整合通訊技術(Unified Communication),就是在基礎的網路系統上所有與通訊相關的應用,包含數位化的語音通信網路(IP telephony)、視訊會議(video conferencing)、即時訊息(instant messaging)、沉浸式會議(TelePresence)等的技術性整合。在 2006 年那時候這是一個剛剛崛起很重要的議題。那時候這個技術線是思科(Cisco)11 個技術線當中最大、最受歡迎、人數最眾多的,我要管理培訓的技術工程師超過1000位,來自全球五大洲,80幾個國家。比起我的同事們負責的都是一些比較小的技術線,我的能見度相對高出許多,壓力也是好幾倍。除此之外,我是整個部門裡唯一一個英語非母語的亞洲人,加上銷售組織非常強勢甚至殘酷的工作文化,我那幾年在短短時間的壓力之下學習跟成長,跟前面兩份工作比起來,不可同日而語。

計劃經理負責處理長期的計劃策略及成功指標,我們的任務包括定義每六個月的成功指標、制定並執行各式各樣可以配合達成這些指標的專案,監督協調眾多事務。除了管理我手下的專案經理、教學設計、培訓團隊、職能分析師之外,我花更多時間的是與世界各地的業務主管跟他們的上層開會協調溝通,以及了解這上千個銷售工程師的需求,幫助他們在工作上表現得更好,持續發展。

就是在這個工作當中,因為要接觸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形形色色,不一樣工作職務.不一樣層級,不一樣的國家文化、地域、人種,我覺得我裡面那股天生對於人的好奇、觀察、與洞悉能力,終於被觸發且解鎖了。

我每天要跟成千上百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工作崗位的人協調溝通,我才深深發現每個人竟是這麼地不一樣,思考的過程不一樣、做事的方法不一樣、做決定的依據不一樣、表達的方式不一樣、想要得到的東西也不一樣。原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很多不同的形式,要達成工作目標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但若太過專注在單一的獨特性,你會失去效率。於是在管理訓練當中接觸到 MBTI ,讓我對於這個方便實用的工具印象深刻。它可以有效的掌握一個人從內在思考到外在行為的主要特質,更進一步,還可以了解他背後的驅動力,不但幫助我跟不同的人溝通,也更加知道如何激勵這一千多個有不同動機需求的銷售工程師。

除了因為來自組織文化的壓力之外,我其實是非常享受我的工作內容。這個工作打開了我對人的觸及與認知。兩年後,當我被挖角到另一家公司,決定離開思科(Cisco)時,我收到大量的回饋。許多銷售工程師對我說,我是在他們這麼多年來所共事過的所有計劃經理裡面,最有親和力、最為他們著想,也最有影響力的。

我是懷著感恩與不捨的心情離開思科(Cisco)的。在這裡的十年,我從一個只能坐在電腦前面寫程式的工程師,變成一個獨當一面、閱人無數的經理人。我走過的這條路,我認為是很有意義,而且是有指標性的。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當我體驗到做什麼事情會讓我充滿熱情與動力,這個開關一旦打開之後,我幾乎就再也回不去以往那種為五斗米折腰的工作方式了!

離開思科(Cisco)之後,我去了一個思科(Cisco)技術合作夥伴的以色列公司,是做視訊會議系統及設備的,任職事業開發的資深經理。然而,一方面由於上述的原因,另一方面因為我高齡產子,孩子這時候剛出生,而過去幾年高壓的工作已經累積了疲累感,同時我也真的很想專心陪伴孩子唯一的一次童年。一年後我就決定讓自己徹底的休息,一方面也想好好釐清自己未來要做什麼。

這是一個我可以誠實且認真地面對自己,為自己的人生重新擬一份計劃書的時候。

我真心覺得,我們的人生在某些時刻需要按下這樣一個暫停鍵,停下忙碌且缺乏意識的例行生活,才能真的跳脫出來,把重要的事情想得透徹。尤其是當你覺得疲憊、困惑、缺乏動力的時候。

現在回顧,那個決定是我人生當中最明智的一個決定。我不但充分享受了與我孩子人生頭幾年相處的幸福時光,而且我還盡量保持學習,閱讀了很多心理書籍,上了很多進修的課,拿到 MBTI 及專案管理、風險管理等的國際證照。甚至完成了我的第一本書,「思科現形記」。

雖然我現在可以用短短幾句話來回溯、概括當時的過程,但其實這中間的每一步、每一個決定,都不是簡單的,都是要付出努力的。尤其對身兼母職的人來說,要能夠拿捏、平衡家庭的需求以及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這絕對需要敏銳的自我覺察,以及優先順序的取捨。

【夢想與勇氣】

沒有上班的那幾年,在我身邊會陸續聽到一些朋友或過去同事對於職涯的不滿、困惑以及掙扎,尤其以跟我一樣,在亞洲升學主義文化下長大的人居多。我們這種在看重群體意識的社會下長大的人,從小就習慣聽從父母及社會觀點作為自己人生的指導原則,而缺乏對自我的探索及認知。因此我總是很自然地把我自己的親身體會與心得分享給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人因為獲得了我的幫助所帶給我的喜悅與成就感。

從 MBTI 自我認識的結果,我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諮商師型的人格特質:善於聆聽、產生信任、給人引導。因此在開始免費為別人做職涯諮詢的時候,一邊試水溫,一邊更加確認這是我想做的事情。它不但結合我天性的強項,也沒有浪費掉我十幾年在企業內的豐富工作經驗,結合兩者,我可以提供別人更廣闊的視野與更真實的建議。

我是一個期許自己一直持續學習成長的人。對於人生下半場的職涯,我漸漸聚焦,想作一個幫助別人在職涯道路上更快樂、更成功發展的諮商師及心理專家。對於要做到這件事,我覺得單單拿到一些證照是不夠的,我渴望更紮實的知識與訓練。我的內心開始有個聲音說:我想去唸書,成為一個正規的心理學博士。那時候我已經40歲了,從許多現實條件來看,不論是財務、年紀、母職的責任、體力等各方面,其實都是充滿挑戰、困難重重的。

所以我不太好意思告訴別人自己內心的這個想法,因為覺得一定會被別人嘲笑,沒有人會支持我的。可是這個聲音是如此的清晰,也越來越大聲,讓我無法忽視。有一天,在一個與教會的姊妹淘一起聚會的時候,我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的這個想法,只是試探性的,並不期待會得到認可。結果出乎我意料,這群好姐妹們都抱持著正面鼓勵的態度,支持我去跨出這一步,實現我的夢想。她們全都帶著笑臉與信心.相信我一定可以辦得到!

我還清楚記得那一天自己的心情有多麼的激動。回到家之後,內心的那股感動澎湃依然讓我心跳不已、熱淚盈眶。我切身體會到追尋夢想是需要勇氣的,而且別人對於這個勇氣的支持,具有多麼大的能量,讓我在接下來的幾年可以繼續燃燒。

之後我開始行動,搜尋各個可能性較高的學校(必須是在我居住的地方可通勤的範圍,因為我不可能搬家),認真了解入學的條件並展開申請的過程。

在我孩子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也進入了博士生的第一年。那年我42歲。

不得不承認,中年回頭唸書,面對非常吃重的課業,而且是唸一個全新的領域,有大量的閱讀、報告與寫作,對一個40幾歲而且還要照顧正在上小學的小孩的中年婦女來說,那個壓力不用我再多做形容,大家應該可以想像得到。然而除了體力的負荷超載之外,唸書學習新知的過程我其實是非常享受的。而且因為我不同的背景、長年理工科的訓練、非常邏輯的頭腦及表達力,以及十幾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在每一個課堂上都表現出色,思考的深度跟廣度往往是年輕學生望塵莫及的,深受老師們的讚賞。

念博士的那幾年,因為奔波與疲勞,對我的身體健康有明顯程度的消耗。常常上完課回到家已是半夜,而我第一件事,總是帶著疲憊的身心,先來到孩子的床前,端詳著他熟睡的面孔,與自己的內疚感做一番掙扎。然後第二天仍然繼續……

我在心裡告訴自己,我要用最快的速度拿到博士學位,因為我要縮短這個時間,早點進入下一個更自由的階段。我在博士的前兩年就一直在為我的博士論文做準備,修訂好我的研究主題,且積極的收集資料。考資格考的時候,我是系上那一屆唯一一個一次性所有科目、所有老師全部無異議過關,不需要再重審或修改的人。雖然英語非我的母語,我也是第一次受到人文社會學科的寫作訓練,但我所有的寫作都受到老師們極高的評價,甚至要我去指導那些美國人,我的思考及寫作方法。第三年我立即著手展開我的研究(關於性格特質與職場環境之間的關聯),一年後就完成我的博士論文。

當我要申請答辯及提早畢業時,我的指導教授很為難的說:「我們學校從來沒有人用這麼快的速度(三年半)就畢業的,你是打破紀錄的第一個。」

除了源於 INFJ 一旦找到意義,下定決心,就全力以赴的特質之外,我也要感謝得自父親的自律的好習慣,在時間管理及達成目標上,我很有效率,也充滿遠見及毅力。

我並不認為每一個人都要選擇跟我走一樣的路,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你可能遇到的跟我是不一樣的情況,跟我是不同類型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質跟優勢,所以去複製別人的路是沒有意義的。

但有一個結論是共同的。親身走過這一段,外表看似光鮮,內心卻是經過無數崎嶇的轉折,以及一再克服困難與壓力的力量,我會很確定地告訴你:「人類不是因為夢想而偉大,而是因為有去追尋夢想的勇氣及行動而偉大。」




作者簡介 

1989 王凱琳博士

心理學人格特質分析專家,職涯發展諮商師,企業組織與領導力的發展顧問。具有電機工程碩士及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具有美國 MBTI® 心理學人格類型分析諮商大師級認證(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 Master Practitioner in Step I & Step II)。早在2012年就把 MBTI® 帶入中文世界。《30分鐘破解性格密碼》是第一本由華人專家親筆書寫的 MBTI® 中文書。結合在高科技行業裡多年的豐富工作經驗與人格心理的專長,加上熟悉亞洲文化,因應不同文化、種族的需求,深入且實際地幫助中文世界的讀者。具有多樣藝術才華(音樂、舞蹈、繪畫等),亦擅長文學創作,是「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認可的正式會員。著有:《思科現形記》、《30分鐘破解性格密碼》、《你是我的黑髮》、《見人說人話之超效溝通指南》、《我為何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