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已經變成了日常,若看到喜歡的劇就像撿到了寶藏。這部日劇「三千日元的使用方 法」是我近日撿到的寶,更確切的說,是撿到了一面鏡子。 

下載全文
如無法下載 pdf 檔,請電郵 membership@tfghaa-nc.org,我們會寄上全文。




追劇已經變成了日常,若看到喜歡的劇就像撿到了寶藏。這部日劇「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是我近日撿到的寶,更確切的說,是撿到了一面鏡子。

若要從拍攝、角色或戲劇表現的方式來談,我不是專家,也覺得就是平實出演。其中有段如音樂劇的表演,倒是在一般戲劇中非常少見,只在第一集出現過,或許是沒看過這種表現方式,猶如在鄉土劇中突然穿插歌仔戲,當下錯愕,不由得浮起emoji 這樣的表情😅。

但戲劇整體貫穿的中心思想對我來說,如雷灌頂,讓我不斷放在自己身上反覆審視,是看劇經驗中少有的體會。

作者藉由劇中琴子奶奶,以發給小輩們新年紅包為契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三千日元,你要怎麼用?」

三千日元,約莫一千元的台幣或三十美金,說多真不多,說少也還好。

劇中小孫女美帆開心地謝過奶奶,說要買漫畫,約朋友去吃鬆餅。

奶奶說:「這樣一眨眼就會花完喔!」

小孫女說:「沒事的,至少可以玩三次。」

琴子奶奶又追問:「這樣花,妳會覺得很幸福嗎?」

並留下了這句話:「人啊,會因為三千日元的花法,過上不同的人生。」

三千日元,一千元的台幣或三十美金的可能性的確是無窮盡。我自問,但還沒有答案。

時間過了十二年,小孫女美帆已經有工作了,收入挺好,每天過得非常開心。吃美食,住在熱鬧時尚的街區,有互相理解的男友,對未來沒有任何不安。

在偶爾回老家聊到平日生活的片段,美帆因為常常外食,家人說她的*恩格爾係數一定很高。

我特別去查了恩格爾係數(Engel coefficient):

恩格爾係數=食物支出金額/總支出金額

才發現這也是判別國家是否富裕或貧窮的一個重要指標,並且有以下的定律

*恩格爾定律(Engel’s law)由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總結,是消費結構變化的規律:

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反之,隨着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而隨着國家變得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三歲曾孫女口齒不清地嘟嚷著:「恩格爾,恩格爾」,竟不知其中藏著這樣的深意。

因為想養狗,所以想住在獨棟的房子裡,這樣的原因讓剛進社會的美帆立下想攢一千萬日圓買房的心願。的確,存錢的理由真的不重要,能因此改變心態才是最珍貴的。

琴子奶奶貢獻了她輕鬆的存錢法,一天丟一百元日幣進鐵盒裡,金額雖不多,但看到硬幣越來越多,還真是挺有成就感的,就像是培養一種習慣,把這樣的想法貫徹在日常生活中。

精打細算的美帆更把省錢的腦筋動到搬回家裡住,省下房租不說,免水電,附伙食,帶便當,帶咖啡,也是另一種啃老。後來媽媽忍不住點出家裡費用增加,美帆算有良心,每月貼補生活費三萬日幣,如果有剩就變成媽媽的零花,也算是皆大歡喜。

諸多角色各有自己的金錢觀,也因為處於不同的年齡,有著不同的需要,故事演譯得真實又有趣。除了美帆這樣的新生代,還有結婚不久要養小孩的小家庭;有40歲靠打工,生活相對自由自在的背包族;有背負債務的年輕人;有想要離婚的中年女性;有子女皆成年即將退休的父母;還有77歲已經存了一千萬的老人家。

每一集故事都有值得深思和學習,甚至倒帶重播或截屏的重點。像記帳;中年人的大筆支出項目;兒女金錢觀的教養;生病的相伴;家務和財務的分配;接受年長甚至年老的自己等等。

我心中的最愛還是琴子奶奶,我欣賞她灑脫獨立的性格,要存錢,也捨得花錢,去買喜歡的好東西,可以長久保存使用。她也不被自己的年齡所困,為了健康又長壽的自己更要負起財務上的責任,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看護費用未雨綢繆。有一段劇情她因為教人做年菜而收到了謝禮,她形容那種被肯定的感覺,像是心頭一熱,滿滿生命的鮮活感,自此決定在職涯上重新出發。雖說金錢是庸俗的,但金錢也是有意義的,這齣劇的確表達得淋漓盡致。

*維基百科:恩格爾定律




作者簡介

作者 吳欣芸 1987 Elsa Wu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印第安大學教育系統科技系碩士。台北 人,千禧年後定居南加州。在網路、多媒體、行銷與翻譯領域工 作,曾服務南加社區的中文學校數年。喜愛遊山玩水,隨筆日常 靈感和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