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之二「半個 Moana」

我們都可以算得上半個 Moana 吧!有轉換環境的勇氣,有接受變動的彈性,還有著一顆好奇喜新的心!
下載全文
如無法下載 pdf 檔,請電郵 membership@tfghaa-nc.org,我們會寄上全文。
12 月開始,高中畢業的 30 重聚進入倒數,有些東西特別想要寫在重聚之前。
30 年,有很多記憶早早遺失,有些在後來跌跌撞撞的路上摔得支離破碎,也有一些一直珍藏在手心裡。都說高中時代交的朋友最真心,真的是這樣啊!我也有一群特別的好姐妹,高中的換帖。我們有著有點像又不完全相似的生命歷程,我們的孩子年紀差不多,我們前後接著結婚、懷孕、生子,育兒,家庭,工作,健康,我們都一起經歷。一個眼神就互相了解的默契,是 30 年交心相挺的實據。
身為台灣島的子民,我想我們血液裡多多少少都承載了南島語系民族的不羈。姐妹高中就負笈北上,從台灣的邊緣租屋住進台北,再從台北的邊緣遷徙到蛋黃區裡的蛋黃區站穩腳。一個在國外兜兜轉轉然後海歸,也有工作以後才在國外流連了幾年,或者是從公家體系轉換到民間。她們都在生活裡流浪探險,DNA 裡都帶著不羈的因子!
相較於這些勇敢的姐妹們,我反倒是遠走他鄉以後,蝸居一隅,不怎麼長進的那個。不過,我覺得我們都可以算得上半個 Moana 吧!有轉換環境的勇氣,有接受變動的彈性,還有著一顆好奇喜新的心!我們的孩子,也都在阿姨們相互欣賞的眼皮子底下長大,彼此知根知底,久久才見一次面,仍然可以馬上進入狀況。他們也可以算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
進入空巢,也初嚐空巢的愜意。孩子現階段剛好也是當年我高中的年紀,我在他們體驗青春之際,回顧自己的青春。人們常說,孩子是照著我們自己的模子拉拔出來的。在不同文化裡成長的孩子,辛苦一點,需要自我調節原生家庭和外在世界格格不入的文化差異,雖然我自認努力著去融入,但是回頭一看,不意外我的同溫層還是在說中文的那個小圈圈裡,厚著呢!孩子們有他們的功課,去突破一些模子,或者至少想辦法讓這個模子變形。
帶著兩個孩子兩次跨洋搬家,著實給他們生命帶來不小的衝擊和文化洗禮。有好有壞,但是每每我回到台灣,和姐妹們約著見面玩耍,看到孩子在台灣也有自己相熟的朋友圈,可以約著回學校看老師,約著一起看電影逛街,我總是小心翼翼祈禱著這樣的友情可以延續。因為我明明確確的感受到,姐妹們給我的歸屬感,是除了親人之外,我和這片土地的另一種隱形的牽絆。是一種回來了,我知道我不會孤單的安心。
選擇去了東岸的孩子啊,你們的血液裡是不是也流著我當年的不羈?跨越了三個小時的時區,從出宿舍到進家門,整整 12 個小時在各機場和天空中流浪。在白雪漫天飛舞的早晨,徒步趕著上課,在陰雨潮溼的夜晚,獨自在宿舍里希哩呼嚕吃著泡麵,這些孤獨你們是否甘之如飴?常常我們在經歷的當下,會有很多忽略和無感,但是別忘了媽媽一直在遠方,為你們的勇敢喝采,也深深著迷著。我想,你們稱得上 ¾ 個 Moana 了!
加州是你們的家,一如台灣於我。我的私心,讓你們和台灣多一點的連結,你們全然可以把台灣當成你們的第二個家,這是媽媽替你們安排的第二窟。往後,你們是否還有更多窟,我滿心期待著!
高中時,不識愁滋味的我們總愛掉點書袋子,用「青青子衿」在 30 年後為我曾經的青春作註腳,青色的衿是那一片飛機沿著西海岸降落桃園機場前,見到的海岸線和大片大片青綠的嘉南平原。因為 30 重聚的緣故,我在 2024 年 12 月回到台灣,和一群曾經一起長大的朋友們重新認識,重新連結。很多遺忘的事,我們互相幫忙把彼此的記憶缺口填補起來。
給那些耐心容忍我臉盲又初老的「舊同學、新朋友」們,16 到 18 歲那一段輕舞飛揚的日子裡,我好高興曾經跟妳們一同走過。
**編者按:全文共分三段,本文為第二段。第一、三段分別刊登載於三月及五月的綠緣文藝!
作者簡介
曾雯萱 1994
家庭煮婦,被一隻貓豢養著,住在一年只綠三個月的山腳,喜歡遠行,新歡是詩和小白球。